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对油(气)田企业生产自用成品油先征后返消费税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13:05:13  浏览:985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对油(气)田企业生产自用成品油先征后返消费税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对油(气)田企业生产自用成品油先征后返消费税的通知

财税[201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经国务院批准,现对油(气)田企业生产自用成品油先征后返消费税问题通知如下:

  一、自2009年1月1日起,对油(气)田企业在开采原油过程中耗用的内购成品油,暂按实际缴纳成品油消费税的税额,全额返还所含消费税。

  二、享受税收返还政策的成品油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一)由油(气)田企业所隶属的集团公司(总厂)内部的成品油生产企业生产;

  (二)从集团公司(总厂)内部购买;

  (三)油(气)田企业在地质勘探、钻井作业和开采作业过程中,作为燃料、动力(不含运输)耗用。

  三、油(气)田企业所隶属的集团公司(总厂)向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统一申请税收返还。具体退税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监狱管理专业三年制教学方案(试行)

司法部


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监狱管理专业三年制教学方案(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一、培养目标和总体要求
监狱管理专业是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中独立的学业门类。其培养目标是:为监狱机关及监管场所培养输送熟练掌握法律基本原理、具备监狱管理业务能力的应用型高等职业人才。
学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警、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监狱人民警察。
对学生的总体要求是:
(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
(二)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法学基本理论,了解我国现行的主要法律制度;掌握我国监狱工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熟悉监狱管理事务;掌握教育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三)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热爱法律工作,具有为社会主义法治而献身的精神;忠于监狱事业,具备监狱人民警察应有的职业道德。
(四)掌握本专业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方法;熟悉监狱管理岗位所必须的相关知识。
(五)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达到警体训练标准和要求,具备较强的体能;掌握警械和现代化设施装备的使用方法;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学制和招生对象
学制三年,招收高中、中专及职高毕业生,或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
三、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结构
本专业课程的设置,根据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和监狱管理岗位的职业特点,确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个教学模块。全部教学课程(不含见习、实习及专业训练)和教学时数图示如下:
-------------------------------------
| 课 程 结 构 | 教 学 时 数 |
|--------------|--------------------|
| 基本理论类课程 |1.政治理论类 162学时(50%) |
| |--------------------|
|324学时(15.38%) |2.法学理论类 162学时(50%) |
|--------------|--------------------|
| |1.法律知识类360学时(47.62%)|
| 专业知识类课程 |--------------------|
| |2.业务知识类198学时(26.19%)|
|756学时(35.89%) |--------------------|
| |3.相关知识类198学时(26.19%)|
|--------------|--------------------|
| |1.基础能力类306学时(29.82%)|
| 职业技能课程类 |--------------------|
| |2.核心能力类324学时(31.57%)|
| |--------------------|
| |3.警体体能类324学时(31.57%)|
|1026学时(48.73%)|--------------------|
| |4.辅助能力类72学时(7.04%) |
|--------------|--------------------|
| 总 计 | 2106学时 |
-------------------------------------
(二)基础知识类课程
1.政治理论类(小计162学时,约占基础知识类课程的50%)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72学时
(2)邓小平理论概述 54学时
(3)警察职业道德 36学时
2.法学理论类(小计162学时,约占基础知识类课程的50%)
(4)法学基础理论 72学时
(5)警察学基础理论 36学时
(6)监狱学基础理论 54学时
(三)专业知识类课程
1.法律知识类(小计360学时,约占专业知识类课程的47.62%)
(7)宪法 36学时
(8)刑法 90学时
(9)刑事诉讼法 72学时
(10)监狱法 36学时
(11)民法概论 54学时
(12)行政法概论 36学时
(13)经济法概论 36学时
2.业务知识类(小计198学时,约占专业知识类课程的26.19%)
(14)狱政管理 54学时
(15)罪犯教育 54学时
(16)罪犯劳动管理 36学时
(17)罪犯心理矫治 54学时
3.相关知识类(小计198学时,约占专业知识类课程的26.19%)
(18)逻辑学 36学时
(19)教育学 36学时
(20)犯罪学 54学时
(21)心理学 36学时
(22)现代管理学 36学时
(四)职业技能类课程
1.基础能力培养类(小计306学时,约占职业技能类课程的29.82%)
(23)外语 126学时
(24)计算机原理与操作 108学时
(25)书法 36学时
(26)口才 36学时
2.核心能力培养类(小计324学时,约占职业技能类课程的31.57%)
(27)监狱执行刑罚实务 36学时
(28)监狱信息处理 54学时
(29)司法文书写作 54学时
(30)监狱安全防范 54学时
(31)警械、枪支使用 36学时
(32)监控技术 36学时
(33)狱侦技术 54学时
3.体能培养类(小计324学时,约占职业技能类课程的31.57%)
(34)警察体育 324学时
4.辅助能力培养类(小计72学时,约占能力培养课程学时教学的7.04%)
(35)公共关系 36学时
(36)车辆驾驶 36学时
四、教学过程
(一)社会调查与见习、实习
1.第一学期结束后,学校组织学生利用暑假进行社会调查两周,并写出社会调查报告;
2.第三学期,由学校组织学生到监狱进行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
3.第六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到监狱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毕业实习活动;
(二)主干课教学进程的安排
1.第一学期:法学、宪法、监狱学基础理论
2.第二学期:民事法律、刑法、犯罪学
3.第三学期:刑罚执行实务、狱政管理、监狱执法文书
4.第四学期:狱内侦查技术、罪犯教育、罪犯心理矫治
5.第五学期:监狱安全防范、罪犯劳动管理、警察体育
以上各学期课程以周课时不超过26节为宜。
(三)毕业论文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在第六学期撰写毕业论文。
五、教学基本要求
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确立教学工作模式,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特点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监狱管理职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及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
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管理、教育、改造罪犯的能力。实践工作技能的训练在校内和监狱组织进行。
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基本原理、强化操作能力为教学重点;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教学安排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包括课堂
讲授、案例研究、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技能训练、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全部教学时数大体按各占50%的比例予以安排。学生在毕业前,计算机应达到二级水平,外语应达到三级水平,否则不予毕业。监狱执法文书、口才、书法等实践技能课程应主
要考察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具体达标标准由各校自行拟定,并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司法部法规教育司备案。
教学大纲、教材均采用国家教育部或司法部统一编写的大纲、教材。如统编大纲、教材尚缺,可选用同类的大纲、教材,或指定教师编写短期使用的大纲、教材。
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编写案例评析、辅导读物等教学参考资料,并汇编教学所需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资料。
六、考核与毕业
(一)考核的组织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必修课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考试各一次(也可只进行一次考试);选修课每学期考查一次。学生毕业前进行毕业考查一次,具体科目由各学校确定。
(二)考核的方式
考试、考查可以口试或笔试;开卷或闭卷以及其他方式进行,在知识考核的同时要注意实际能力的考核。
(三)考核的成绩评定
考试科目采用百分制记分;考查科目采用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记分制。
(四)毕业
学生三年学业期满,规定的各学科成绩(含实习和毕业论文)及格并操行合格者,准予毕业。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可以补考,经补考仍不合格的,按国家教育部有关学籍管理的规定处理。
七、其他
(一)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第一、二学年安排文化基础类课程,三至五学年的课程安排可以参照本方案执行。
(二)各学校可以根据本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司法部法规教育司备案。

附:三学年时间分配表
三学年共156周,其中:
入学教育、军训 3周
毕业教育及鉴定 2周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81周
见习、实习 27周
考试、考查 6周
寒暑假 33周
机动 4周



1999年12月23日

国家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做好2002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家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做好2002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生委,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生委:

江泽民总书记在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这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2002年是推进综合改革的关键一年,各地一定要认清形势,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总体思路和要求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学习宣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法》)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重点,继续抓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落实,在大力推进16个地(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着力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关注并调查研究全国各地综合改革的探索、进展、实践和成果;加强对综合改革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指导;加大对综合改革的宣传力度,争取试点工作取得关键性的突破,为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创新探索和积累经验。

各地在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要突出抓落实、抓协调、抓作风。抓落实,就是着力抓好各地党政和计生部门已经制定的综合改革实施意见、方案和配套文件的组织落实,使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总结出有指导意义和可供各地借鉴的经验;抓协调,就是进一步动员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抓作风,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推动改革深入,保证各项任务完成。

二、主要任务

(一)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对综合改革的领导。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纳入本地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规划,抓住建立新的工作机制这个核心,落实各相关部门在综合改革中的职责任务。要进一步提高对综合改革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积极研究解决影响改革进程的各种不利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改革不断深入。

(二)探索建立有效的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按照《法》和《条例》的规定以及国家计生委、财政部、卫生部、国家计委等四部委文件(国计生发[2001]127号)的有关要求,抓住中央已经明确的计划生育工作“吃皇粮”的机遇,认真研究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保障问题。围绕保证基层机构稳定、人员待遇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正常运转以及切实保障向育龄群众免费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方面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新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坚决执行社会抚养费“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和完善收费、罚没收入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

(三)积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法》和《条例》所规定的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惠和扶持救助政策,继续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工作,推动相关部门积极制定和出台有关扶贫开发、社会扶助、社会救济及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政策和措施。

(四)研究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独生子女家庭的各种奖励优惠政策和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2002年,试点地区在这方面要狠下功夫,做出表率,并力争有所突破。

(五)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管理、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稳定计划生育机构,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落实基层计划生育机构、编制和人员待遇,乡一级必须保证依法行政和技术服务所必须的公务员和技术人员编制;村一级按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评议的原则,选聘年龄在3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女性为主的计划生育专干,并落实好待遇。

(六)认真总结、推广本地区切实可行的成功经验,使之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机制。及时总结本地区在综合改革中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的经验,认真分析研究制约改革深入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完善本地区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确保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并取得成效。

三、加强综合改革的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

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出现的新机遇、新挑战,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理论研究。积极调动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两个积极性,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为推动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综合改革的宣传。大力宣传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试点地区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以及取得的成功经验,宣传各地学习试点地区、积极推进改革的新气象,努力形成有利于深化改革的舆论环境。

国家计生委将在中国人口报、中国人口网上开设“综合改革论坛”、“综合改革在线”专栏,及时报道来自改革第一线的消息以及有关理论文章,加强信息交流和工作指导。

四、召开全国综合改革座谈会,举办综合改革培训班

国家计生委将于2002年第三季度召开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主题是总结交流经验,研究探讨问题,部署下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国家计生委将于2002年第四季度举办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计生委主任培训班,采用集中授课、座谈研讨、参观考察等方式,帮助试点地区的领导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各省(区、市)计生委要认真协调解决试点地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继续加强对全国16个试点地(市)和试点地区的工作调研和指导,做好参加会议的有关准备工作。

二 ○ ○ 二年四月十五日